取消
搜索历史

    阿里千问App强势入局C端,AI下半场生态之战一触即发

    来源:未知 2025-11-18 08:32业界资讯

    近期,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,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推出新动作。阿里推出的千问App成为行业焦点,这款应用背后依托的是其基础模型Qwen,该模型此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实力。

    Qwen在全球开源模型中占据着极高的市场份额,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攀升。在模型竞技场中,Qwen3的性能排名全球第三,仅次于几款顶尖闭源模型。这一成绩让美国AI专家都感到惊讶,甚至有人调侃硅谷是否建立在Qwen之上,还发明了“Qwen Panic”一词,来形容美国AI行业面临的压力——Qwen既开源又好用,而美国闭源模型价格高昂,开源模型又难以与之抗衡。

    此前,Qwen的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B端,与企业项目深度对接,在行业内积累了良好的口碑。然而,在C端市场,阿里一直较为低调,没有大规模推广相关产品,导致普通用户对其了解有限。此次将通义改名为千问App,标志着阿里正式进军C端市场,试图在这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。

    为了深入了解千问App的实际表现,记者进行了亲身体验。打开应用后,首页设计简洁,仅有一个对话框、功能选择区域以及几个推荐问题,没有多余的繁杂信息。用户点击上方小箭头,还能免费切换至千问目前最强的模型Qwen3-Max。

    在写作能力测试中,记者以鲁迅的文风要求千问描述AI幻觉问题。千问的回答颇具鲁迅风格,结尾处对大众的呼吁,让人联想到《热风》中“摆脱冷气”的经典语句:“要破除这迷障,唯有靠自己的双眼去看,双足去走,心底的‘热’去照亮。至于那铁屋子里的怪物,且由它自说自话罢——待到众人皆识其真面目时,它的幻象,也不过是一声‘呵呵’后的烟云罢了。”相比之下,Gemini的回答则更具攻击性,将AI和人类都批判了一番:“我看,这‘AI幻觉’,不过是又一种‘精神胜利法’。明明是自己造的‘泥偶’,却反过来要听它的‘神谕’,还要‘战战兢兢’,唯恐不‘智能’。可笑,可叹。”两个回答各有亮点,难分高下。

    千问App还有一个贴心的小功能。当用户点击回答下方的“重做”按钮时,与其他应用直接重新生成内容不同,千问会弹出几个选项,猜测用户的需求,无需用户再次打字描述,使用起来十分便捷。

    在知识问答方面,千问的表现同样出色。记者提出了一个关于《三国杀》的谜题:“为什么女性和吕布杀董卓的时候,董卓都要出两张闪?”GPT-5.1的回答令人失望,称这是无稽之谈。而千问则自动联网搜索参考资料,不仅给出了详细解答,还制作了表格,清晰明了。

    千问的多模态能力也不容小觑。记者上传了一张画质模糊的练习题图片,千问迅速准确地完成了所有题目。而Gemini表示看不太清,ChatGPT则开始即兴创作诗歌。在图像处理方面,记者上传了一张小黄人手办照片,要求让它看起来更开心,千问生成的图片中,小黄人露出了大门牙,表情十分欢乐。不仅如此,千问还能让生成的图片动起来,让小黄人跳一段舞。

    阿里选择此时进军C端市场,并非偶然。在B端市场,Qwen已经取得了显著优势,积累了大量用户和良好口碑。此时拓展C端业务,有望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。年初,许多AI应用通过标注“接入DeepSeek”来吸引用户,阿里也希望千问App能成为新的流量入口。

    随着AI竞争进入新阶段,各大公司不再单纯比拼模型的智能程度,而是将重点转向生态建设的速度。阿里拥有独特的优势,其业务涵盖云基础设施(阿里云)、基础模型(Qwen)、消费者应用(淘宝、支付宝、钉钉)以及电商、物流、金融、地图、支付等多个领域。这种全家桶式的生态布局,为千问App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,使其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连接各类服务的综合性平台。

    (本文内容信息不代表电子芯片网观点,如有版权疑问请马上联系客服。)